新闻动态

心血管疾病的中“病-脉-证-治”体系

发布日期:2025-10-08 22:12    点击次数:131

原创袁二磊 中医经典科中西医袁医生2025年09月16日 12:10陕西

        张仲景的“病脉证治”体系是一个高度一体化的临床思维模型:通过辨识病(疾病大类与阶段)、分析脉(结合舌象等的体征)、归纳证(核心病机),最终确立治(治则与方药)。对于心血管疾病,这一体系主要体现在《金匮要略》中,尤其是胸痹、心痛、短气等病篇。核心总结:《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心血管疾病的“病-脉-证-治”体系该体系的精髓在于病机统领,方证相应。它不是针对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衰”等病名,而是基于“阳微阴弦”的核心病机,衍生出一系列证型,并配有精准的方药。一、核心总纲:“阳微阴弦”出处:《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原文:“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解读:这是理解仲景论治心系疾病的总病机。阳微:指上焦阳气(心阳、胸阳)虚弱,是本虚。阴弦:指下焦或中焦阴寒、痰饮、水气等邪气壅盛,脉象紧张如弦,是标实。核心:心血管疾病的根本在于心阳虚损为本,阴寒痰瘀痹阻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二、主要“病脉证治”分型基于“阳微阴弦”,仲景发展出以下主要证型:1.胸痹心痛(核心证型)病:胸痹、心痛(相当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脉:阳微阴弦(寸脉微弱,关尺脉弦紧)证:胸阳不振,痰浊壅塞。症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治:通阳散结,豁痰下气。方:瓜蒌薤白白酒汤(基础方)、瓜蒌薤白半夏汤(痰浊重,不得卧)、枳实薤白桂枝汤(气结痞满严重,胁下气逆)。2.痰饮阻滞证病:胸痹、短气(可见于心衰伴肺水肿、胸腔积液等)脉:沉弦或滑。证:水饮停滞,气机不畅。症见“胸中气塞,短气”(气滞重于水饮)或“心下痞满,呕吐眩悸”(水饮重于气滞)。治:宣肺化饮,行气消痞。方:茯苓杏仁甘草汤(偏于宣肺化饮,治短气)、橘枳姜汤(偏于行气降逆,治气塞)。3.急重证/寒凝证病:心痛(相当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绞痛急性发作)脉:沉紧或弦紧。证:阴寒痼结,寒气攻冲。症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治:温阳散寒,峻逐阴邪。方:乌头赤石脂丸(大辛大热,止痛力强)。4.气阴两虚证(《伤寒论》)病:心悸(相当于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等)脉:脉结代(脉律不齐,时有间歇)。证:心之气血阴阳俱虚。症见“心动悸”,心慌严重。治:滋阴养血,通阳复脉。方:炙甘草汤(“复脉汤”,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千古名方)。5.水气凌心证(《伤寒论》)病:心悸、奔豚(可见于心衰、心律失常)脉:沉紧或沉弱。证:阳虚水泛,水气上犯凌心。症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或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治:温阳利水。方:苓桂术甘汤(健脾渗湿,温阳化饮的基础方)、真武汤(温肾阳,利水气,用于更重的阳虚水泛)。体系特点与现代启示1.整体观与病机核心:不以“心”的单一器官为中心,而是从心、肺、脾、肾整体气化功能入手,紧扣“阳虚阴乘”这一病机。现代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脂(痰浊)、高血压(肝阳上亢或水湿)、糖尿病(阴虚燥热)等都可在这一体系中找到对应。2.辨证论治的精细化:同为“胸痛”,根据伴发症状(如是否喘息、不得卧、气塞、痞满)的不同,精确选用不同的方剂,体现了“同病异治”的高超技艺。3.方证对应的有效性:经方组方严谨,药简力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瓜蒌能扩张冠状动脉,薤白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桂枝能强心,附子能强心抗休克,炙甘草汤能抗心律失常等,为古方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4.“治未病”思想:体系强调“阳虚”是根本,提示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康复中,温护阳气、健脾祛湿是重要原则,而非一味活血化瘀。结论张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构建的“病脉证治”体系,为中医诊治心血管疾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方药。它从整体功能失调的角度,以“阳微阴弦”为总纲,通过精准的方证对应,实现了对复杂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动态化论治,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